香港的人民幣業務愈來愈具苗頭,最近的一項新發展是場內人民幣衍生工具的出現。
港交所將於本月17日推出人民幣貨幣期貨,目前該期貨是以美元兌人民幣為合約單位,根據港交所的資料,該人民幣貨幣期貨的合約月份為即月、往後三個的日曆月、和之後的三個季度月,以在本月17日開始買賣計算,10月算是即月,所以買賣的合約月份為今年10月、11月、12月;以及明年1月、3月、6月及9月。
有別於人民幣遠期不交收合約(Non-Deliverable Forward, NDF),港交所的人民幣期貨是場內交易,在上述的期貨合約裏,在到期時賣方需繳付合約規定的美元金額,而買方則根據到期時的人民幣結算價,來計算要繳付的人民幣金額。這個期貨合約的象徵意義很大,對香港的人民幣業務有很深遠的影響。
產品正式出台 催生衍生工具
首先,這是全球首項人民幣可交收的衍生工具。長久以來,對人民幣滙價有關的衍生工具主要集中在遠期不交收合約,原因是人民幣的交收並沒有相關的安排。現在商業機構已可以在香港開設企業人民幣帳戶,兼且每天兌換人民幣金額沒有上限,這令人民幣的交收變得可能。
在沒有人民幣貨幣期貨之前,人民幣遠期不交收合約集中在新加坡場外交易,交易模式是以美元結算,但這並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當香港正式推出了人民幣貨幣期貨,會令真正的人民幣衍生工具出台,而且還是一項在香港場內交易的人民幣衍生工具。
吸引資金來港 利建人幣中心
對香港來說,這是象徵香港在人民幣衍生工具的先行者角色的成立,而這個先行者優勢,會吸引各方有興趣買賣人民幣衍生工具來港,對奠定香港作為重要的人民幣衍生市場地位,有極大的含義。
其次,現時已有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產品,再加上人民幣貨幣期貨,令人民幣產品多元化,下一步就是繼續發展人民幣股票及相關的衍生產品,以及其他的人民幣業務如人民幣定息產品、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貨幣期貨、人民幣利率、甚至是人民幣計價的商品業務,所以在綜觀大盤的角度看,美元兌人民幣貨幣期貨的推出,是配合推出人民幣產品的戰略。
第三,是有關人民幣定價權的問題。現在不同的金融中心都有意發展人民幣業務,但核心的人民幣定價權問題,卻沒有多大的關注。
人們大多認為人民幣的定價權必定是在中國,但在離岸交易頻繁的情況下,離岸價格會影響到在岸價格。所以港交所的人民幣貨幣期貨對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定價權有重要影響,因為人民幣貨幣期貨的結算價,是以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公布的美元兌人民幣即期滙率定盤價為基準,也就是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價格,已是一個定價基準,將來成功將這個定價留在香港的機會也高了。
第四,人民幣首項場內衍生工具,會對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很大幫助。因為在人民幣貨幣期貨出台之前,要對冲人民幣滙價風險的途徑只有場外衍生工具,對使用量不太高的客戶來說,場外衍生工具並不划算,但場內衍生工具的合約標準化,有利較小的客戶使用,也因比鼓勵了客戶使用,一個引伸出來的效應,就是國際上使用人民幣多了,有助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對香港發展成人民幣離岸中心有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